人类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具有极强渗透性和扩散性的高新技术时代。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因此,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可以说,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巨大的力量和难以想象的速度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科学技术扮演着重要角色。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明确指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强化需求牵引,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应用驱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对广大教师而言,应该如何深刻理解该行动的实质并转化为自己的工作策略呢?一起随信息技术上机考试系统小编看看吧——
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一定是以目前电子与通信技术的进步为基础支撑的。其实,数字技术早已出现,并无神秘感。当前人类所持有的三类信息载体,按照出现的顺序,首先为实物媒体,如纸质书籍、报刊等。其次是模拟式电磁媒体,使用电磁波模拟声音与图像,如基于模拟信号的电视、录像和模拟信号计算机等。之后出现了采用二进制代码传输和存储信号的数字技术。使用0和1这两个数字编码来表达和传输文字、图像或声音,到了终端——用户手上,再还原为原来的信息。数字技术能够提供无噪、无漂移、无失真的信号,其优点是抗干扰能力强,多次复制无畸变,便于长距离传输,长期保存而质量不下降。可见,数字技术是信息化最底层的纯工具性概念,而不是描述人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表达。信息化的特征之一是数字化。教育数字化就是指在教育领域广泛运用数字技术。
马克思告诉我们,技术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或人的本质的表现。任何人都不能离开技术而生存,技术的未来便是人类的未来。人是一种未完成的存在,永远处在成长之中,永远具有不成熟性和不完善性,因此人需要技术和工具的帮助才能实现他的本质。技术和工具既是一种展现方式,又是一种解释方式,选择何种技术和工具,影响着人们的呈现与认识。数字化以及由该技术造就的虚拟空间的发展一定会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能够帮助师生摆脱教与学行为的局限性,建立起新的方式。总体而言,教育数字化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体验自由选择、开拓和创造,可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在教学论层面,可赋能教学方法,促进师生深度对话,提高视听效果,为学生提供颠覆体验的机会,等等。
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只关注数字技术推动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不能仅仅对使用数字化工具感兴趣,更应积极体悟工具进步为教育带来的数字化精神文明。马克思指出,人类工具的发展能够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观念、思维、精神交往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教育工具数字化转型将为广大师生带来有关技术先进性的新体验,教师通过在教学活动中能动地使用和反思智能技术,积累经验,从而在思想、观念和意识方面获得纵向提升,最终超越数字化实体而上升为数字化精神,成为更具教育智慧的人。可见,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物质基础是实体技术的升级与迭代,而师生数字化观念及行为的提升才是追求的目的。
人类试图进入虚拟空间的目的是弥补在现实空间的缺憾,最终依然是服务现实空间,强化现实空间的体验,提升现实世界的文明程度。虚拟空间哪怕倚仗再先进的技术,也不可能单独构成人类社会。无论技术如何进展,人始终是技术与工具的主宰。
教育是人类最复杂的社会活动之一,教育数字化的核心不在物而在人,在于发挥教师内在力量。数字技术是底层工具,有了工具之后,起决定作用的就不再是工具,而是人使用工具的方法。例如,对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有效使用是摆在所有教师面前的重大问题。课上如何用,课下如何用,教师如何用,学生如何用,师生共同如何用,需要科学应对。因此,教师的观念与意识才是教育改革兴废、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教师的主导性必须得以充分发挥,要在工具面前保持自身的主导自信和岗位尊严,提升对数字工具的认识自觉。实际上,教师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存在,广大教师的数字化创新一直在路上,从未停息。教学实践中,教师一直是运用多种教学工具进行工作的,各种工具又是在不断发展的。教师必定既要使用新工具,又要使用旧工具,不存在仅靠一种工具就能解决一切教育问题而拥有美好教育未来的可能。
理性认识工具也有助于教师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和课程观,认识超越数字化实体转型的伟大意义。
第一,教育数字化为促进师生的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同时有可能以数据为支撑,有针对性地促进某些具体能力的提升。因而,教育数字化有望兼顾师生个性化发展,提升师生数字化精神与数字化实体技术的交融水平。
第二,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在数据和技术逐渐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教师仍然在教育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主体的作用不仅不能减弱,相反还要大力加强。有论者认为年轻一代学习者是“数字原住民”,但并不代表数字化能力可以直接转化为数字化学习力。学习力的获得,需要在师与生、教与学的交流互动中不断生成。学习者不能因为使用先进工具而轻视教师。
第三,课程内容受教育数字化的影响,但非决定性影响。当数字技术作为教学内容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字化能力,并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数字时代的本质。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科学和人文的整体进步才是真正推动课程内容发展的根本。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教师需要始终坚守经典,重视数字化文化建设,不仅学会适时适当使用工具,而且还应当进行深层思考,去探究实体工具与技术背后的“理”。工具的存在总是暂时的,它们必将被后来者所超越,而人类伟大的思想、观点和意识才是能够超越时空、润泽后世的精神财富。
人类塑造着工具,工具又反过来重塑人类。现代工具迅猛演进,教师大可不必惶恐。教育是连续发展的人类活动,不会出现断裂式突变。教育数字化转型并不与已有的信息化、网络化等观念相冲突。在长期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广大教师已经具备了相当水平的信息技术能力。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教师当沉着应对。
首先,提升教学素养及运用教学工具的能力。教学工具的价值在于辅助教学,新的教学工具能够创设新的教学环境,但新环境也可能产生新遮蔽。因此,教师需要警惕唯技术论的教学期望,不能将工具使用于不适之处;也不能以好大喜功的“大拆大建”方式在教育中盲目地作为。教育需要可持续发展,实现更有灵敏性、适应性和韧性的教育系统,需要以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以虚拟空间作为拓展教学的重要手段,使虚拟更加真实,使真实更加虚拟,最终实现深度融合。
教育者还应认识到,同一工具对不同师生有着不同的意义,不同的师生对工具也有着不同的需求。盲人通过拐杖感知世界,拐杖成为他身体的一部分;视力不佳的人通过眼镜看世界,眼镜成为他身体的一部分。与此道理相通,师生使用数字工具进行学习时,是需要“拐杖”还是“眼镜”,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同时,教育数字化时代,以往卓越而宝贵的教学方法和工具仍有其价值,包括讲授在内的教学方法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出现在讲授法中的问题并非源于讲授这一方式本身,而在于如何讲授、由谁讲授、讲授什么以及为何讲授上。若教师没有高超的讲授能力,又怎能胜任时尚的“慕课”教学?
其次,必须遵守数据伦理、技术伦理的底线。黑格尔指出,理性在于认识一切现实之物都包含有相反的规定于自身。因此,真正热爱技术的教师,一定会清醒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真正的位置和价值,并且遵守数据伦理、技术伦理的底线。数字技术的精确性既是师生的福音,也是对师生提出的最大挑战。人们设计了高精度的技术,并尝试以此实现对一切的量化。如通过量化师生的方式实现量化教学,但对一切的“控制”恰恰是现代技术的弊端所在。因此,教师需要尽量保留自身独立于技术之外的自主性。
最后,把握教学工具的发展规律。在教育数字化行动中,数字技术、传统技术以及人类自身都有积极贡献,这就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复杂性,需要以多元化技术为基础,共同赋能教育现代化。纸质书籍、纸笔、广播、电视、计算机、互联网等媒体的使用具有强烈的共在性,它们一经出现就共在于人类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相互支撑,相互促进,而不是“狗熊掰棒子”,并且一定会在各自原有基础上不断进化。一切现存的教学方法或工具都有其不同凡响的教育意义,都是历经历史长河大浪淘沙而保留下来的人类瑰宝。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保持头脑清醒,将重点放于为学生选择最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最恰当的教学策略、教学工具上。教育不可能教授人类所有知识和智慧,学生必定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有限的知识,教师的重大职责就在于帮助学生作出各种选择,同时保障教学工具呈现内容的高水平,并不是放弃组织和管理教学内容。
如果教师在数字化环境中,没有产生新思想,没有树立新观念,就无法真正发挥现代工具的先进作用。同时,教师如果不能将技术以技巧或技能的形式显现出来,那么新技术的现代教育价值也无法体现。正是现代工具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激发了师生的新需求,进而又推进了技术发展。教师对数字化发展战略的本质认识越深刻,则对自身工作的理解也必然越发正确。这样,有利于数字化转型的顺利进行,更有利于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人民教育》
作者:李芒,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张华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版权声明:本文为本站转载文章,仅作分享使用,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