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解读《教师数字素养》标准 - 教育资讯 - 青岛正日软件有限公司
教育资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观点 | 解读《教师数字素养》标准

2023-08-18 | 5809|

2023年2月,教育部在世界教育大会上正式对外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这是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之后,教育部发布的第三个针对数字时代教师专业能力与素养的标准性文件,其影响必将深远。该标准从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五个维度给出了教师数字素养的框架,为教育部门发展教师数字素养提供了指导,也为今后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训与评价提供了依据。那么,教育部制定该标准的背景是什么?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该标准的发布将给数字时代教师的培训与评价带来哪些影响?一起随信息技术上机考试系统小编看看标准编制组专家吴砥教授怎么说吧——


教师数字素养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记 者:吴教授,很荣幸有机会采访您。作为《教师数字素养》标准的主要起草人之一,您能否为我们简要介绍制定该标准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吴 砥:好的。数字时代,数字素养与技能已经成为国际竞争力和软实力的关键指标。为此,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于2021年印发了《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强调要顺应数字时代要求,把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作为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工作。

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是推进教育数字化的重要内容。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使得教育系统中的教学范式、组织架构、教学过程和评价方法等都发生了全方位的创新与变革,进而催生了丰富多样的数字化教学环境、海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新型的数字化教学模式。这对教师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有助于培养出契合数字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优秀教师,增强教育数字化的关键软实力,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坚实支撑。为此,我国一直在密切关注数字时代教师的素养发展,并加速推进相关标准的研制工作。

实际上,教师数字素养的评价与提升受到国际上的广泛关注。为明确教师数字素养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一些国家和国际研究机构已经发布了关于教师数字素养的标准或框架,对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要素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例如,2017年,美国颁布《ISTE教育者标准》,基于学习者、领导者、公民、合作者、设计者、促进者和分析者7种角色定位对信息时代的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以促进教师应用技术创新教学。2017年,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发布《欧洲教育工作者数字能力框架》,从专业参与、数字化资源、教与学、评估、赋能学习者等领域,规定了教师的基本数字素养和学科教学所需的特定数字素养。


记 者:标准的研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那么,我国研制该标准的过程有哪些关键时间节点和标志性事件?


吴 砥:从2018年开始,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受教育部委托,与各研究机构专家一道推进相关标准研制与实测工作。在标准研制过程中,研究团队广泛征求了631位教育信息化领域专家、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的意见。通过充分融合2000余条意见,研究团队开展了20余轮的迭代修订,这为《教师数字素养》标准的研制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2022年,教育部启动了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行动,强调标准先行,并于当年3月启动了首批急需标准规范的研制工作。其中,《教师数字素养》是唯一专门针对教师这一关键主体的标准,这体现出研制该标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基于前期研究成果、资料和经验,研究团队初步构建了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多轮审读会和反复打磨,推动了标准的正式发布与实施。

为了解教育管理者及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以持续优化指标体系,研究团队还在“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全国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区等区域开展规模化测评实证研究,完成近300个区(县)、3万所中小学校、150万余名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的测评与分析工作。例如,我们连续3年支持宁夏以自治区为单位的规模化测评,每年采集全区1100余所中小学校、近7万名教师的测评数据,形成宁夏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报告,绘制覆盖全区的教师信息素养地图,探索建立精准培训工作机制,推进宁夏“互联网+教育”示范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相关成果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信息化网等媒体均有报道。


数字素养应成为数字时代教师的必备素养


记 者:我们注意到,国家标准和政策文件针对数字时代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与素养,在不同时期的提法不同,有“教育技术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那么,此次标准为何以“数字素养”命名?


 吴 砥:名称的发展演化,反映了社会时代背景、教育教学需求对教师素养能力发展要求和关注重点的变化。

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初期,为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教育部于2004年发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强调教师应用技术有效开展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活动等方面的能力。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并指出应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接着,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并于2014年发布《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重点强调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深入,技术支撑下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不断涌现,信息技术从影响教育发展的外生变量逐步演变为变革教育系统结构的内生变量,教育环境、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育文化都随之发生改变。为推动教师主动适应这一变革趋势,教育部于2018年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旨在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

数字素养可以说是信息素养在数字化转型时代背景下的延续,只不过不同时代强调的素质和技能有所不同。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推进,数字技术将深度渗透教育体系,推进全领域、全过程、全要素的数字化转型,对教师的要求空前提高,因此数字素养已经成为数字时代教师必备的关键素养。

教师数字素养重点强调的是教师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而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


教师数字素养框架的五大维度是如何确立的


记 者:已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标准结构清晰、内容简洁、可行性强。制定该标准遵循了哪些原则?


吴 砥:研究团队在深入分析教师数字素养内涵演化路径的基础上,结合国际评价理念,严格遵循科学、系统、动态和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开展标准的制定工作。

面对数字化背景下的教学活动特征,我们从社会公众视角、教学场景视角以及教师发展视角出发,构建了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来说,我们以数字时代社会公众的基本数字素养需求为导向,将数字素养的构成要素(数字意识、数字知识、数字能力和数字社会责任)作为基础,并结合教师的教学场景(如课堂教学、家校共育和协同教研)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形成了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五大维度,即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完成了五大维度下具体指标的设计,最终构建出一套符合我国当前发展需求的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记 者:这五大维度的要求可以展开来具体阐释一下吗?


吴 砥:在这五大维度中,数字化意识是指客观存在的数字化相关活动在教师头脑中的能动反映,是教师在数字时代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和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是指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了解的数字技术知识与需要掌握的数字技术技能,是教师实现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要求。数字化应用是指教师应用数字技术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服务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学业评价与协同育人等教育教学全流程。数字社会责任是指教师在数字化活动中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方面的责任,这是教师进行公平包容、绿色发展、开放合作的数字教育的根本保障。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资源促进自身及共同体专业发展的能力。

标准还提出了更加细粒度的指标要求,为教师数字素养的精准评估及适应性培训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例如,“数字化意志”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考虑到教育教学数字化进程是一个长期且多方共同推进的过程。其中,教师作为教学实践的主导者,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意志力尤为重要。因此,教师积极探索、主动应对挑战、持之以恒地创新实践的意愿,是教师数字素养的重要内容。


将以适应性培训与精准评估推动标准落实


记 者:《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发布后,对于依据标准而进行的培训,您认为应如何开展?


吴 砥:《教师数字素养》标准的发布,明确了教师数字素养的核心内涵和指标框架,为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教育机构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提供了指导,也为教育管理部门建设教师数字素养培训资源、持续监测与评估教师数字素养提供了依据。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教师数字素养的全面、持续提升,未来我们需要开展针对性的培训行动。

当前,通过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等工程,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数字素养得到显著提升。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考验也使得各界更加重视教师的数字素养发展问题。未来,我们应聚焦于精细化的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模式,深入剖析教师的发展现状和培训需求,以数字技术和学科的深度融合作为主线,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全面提升课程品质与培训效果,面向真实的教育教学场景,开展数字化条件下的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持续推动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这样,就能以点带面,形成推动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的新机制、新环境和新模式。


记 者:我国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工作在偏远的乡村地区。相对而言,乡村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需求最为迫切,难度也更大。对此,您有哪些建议?


吴 砥:关注乡村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缩小城乡教师数字素养差异是促进教育均衡的关键,也是推进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的要求。

为提升乡村教师数字素养,我们建议建立分层多类、结合农村教学实践场景的培训体系,加强定制化培训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应用,培养教师应用数字技术开展教学的意识、方法与技能,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效果。

我们还应鼓励城乡教师建立学习共同体,城区教师通过网络研修平台分享自己的数字化教学经验及教学资源,与乡村教师共同探讨数字化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提升乡村教师数字素养,促进城乡教师的共同成长。


记 者:基于《教师数字素养》标准的评价目前有何规划?数字素养综合性强,为准确评估出教师的真实水平,其评价将会以怎样的形式展开?


吴 砥:该标准的发布对准确评价我国教师队伍数字素养水平、科学指导教师数字素养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教师素养评价仍以结果性评价为主,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水平测试等方法,难以客观、全面地反映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我们应采用结果测评与过程测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改进数据采集、分析与处理方式,提升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效率和效果。

该方法采用无感知、伴随性的数据采集方式,使得教师无须参与数据采集过程,有效减轻教师负担,助力评价数据采集过程更加高效、细致。该方法还弥补了传统评价流程复杂繁琐的短板,能够融合多种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先进分析算法与工具,整合教育活动各环节的碎片化信息,挖掘出更多的隐性数据与关联,推动教师数字素养评价从“经验”走向“数据”,实现精准、动态、持续的评价,从而更好地推动教师数字素养发展。


记 者:非常感谢您接受本刊采访。


来源: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小学数字化教学(ID:zxxszhjx)‘’

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权利方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